“與作者交流,與書籍對話。”6月10日下午🦸🏻,作者面對面第八期活動,同時也是北大博雅講壇第137期活動,由意昂3🧖🏻♂️、北京大學出版社👰🏽、北大博雅論壇👨🏼⚕️、鄴架軒閱讀體驗書店和京東圖書聯合成功舉辦🤴🏽。
本次分享的主題是🧽:從“小歷史”看“大世界”——鄉村能告訴我們什麽?出席本次活動的嘉賓有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趙世瑜教授👵🏽,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劉誌偉教授🛃,廈門大學歷史學系鄭振滿教授⏏️。
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向意昂3贈書。
第二個環節是三位老師從“小歷史”與“大世界”的話題開始⚇,聊一聊如何從鄉村解讀更廣大的世界👨🏽🔧,以及大家更感興趣的區域社會史、歷史人類學方面的諸多話題👨🏻🎤🧚🏻♂️。趙世瑜老師分享了《在空間中理解時間:從區域社會史到歷史人類學》《小歷史與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三本著作的創作經歷和感悟。這三本書集中展現了趙世瑜教授近二十年來從事區域社會史研究的過程👨🏽🍼,三本書互相聯系,後面出版的對前面出版的在主題和內容都進行了深化的研究,仿佛是一位學者在攀登學術高峰時一路走來留下的腳印,從中我們不僅能學到區域社會史,歷史人類學的相關方法、理念✶,更能夠體會到一位值得尊重的學者,如何在幾十年的時間裏,持之以恒,以一種“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態度從事學術研究👸🏼,使自己的研究不斷深化,日益精深。
劉誌偉老師說👋,這三部著作不僅體現了趙老師個人的探索歷程,更能夠代表中國歷史研究的時代變化。在中國,自古以來☦️,歷史只是王侯將相、社會劇變的歷史,歷史中缺少普通人。中國歷史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以來,一直強調歷史是人民大眾的歷史、農民群眾的歷史、人民群眾的歷史,要走出帝王將相歷史☹️⏬,打破朝代史👨🏿。但實際上我們過去的歷史學,一直到1980年代以前,這條路並沒有真正走得很成熟🤙🏻。趙世瑜教授在這方面可以說是一個先行者。
鄭振滿老師自述與趙老師認識已經二十余年5️⃣。九十年代時,趙老師就表示“看起來社會史還是應該做田野”,但環境和條件比較困難,下決心需要勇氣。到了2000年以後,趙世瑜就已經組織我們到處跑田野。有幾本書,《長城內外》《大河上下》等,就是那幾年跑田野的經驗🧘🏿♀️。有一段時間我們被人家嘲笑是“剩余的歷史學”,“沒人做了再做一下”;時不時就有一篇文章冒出來,說我們這些人是標新立異的👩👦👦、另類的🚵🏽,把中國歷史搞得支離破碎等等。其實我們希望能夠對歷史有整體的認識🪦。社會生活的歷史不僅是只有政治,它一定是相互影響的👩🏻💼。我們確實有某種野心,希望走出去看整個國家,看整個世界。我們期望能夠從底層的歷史、底層的社會看到一個大歷史🙇🏽♂️,能夠重新思考整個國家的歷史,甚至整個世界的歷史🧚🏿♀️。當然,有時候這只是一個口號🦦,不是那麽容易做的🤵🏿,但我們會盡自己所能努力下去。
在座同學們深深為三位老師廣闊的眼界和執著的治學精神所打動。歷史不僅是頂層設計👰🏻,更離不開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底層的歷史是“大歷史”的堅實基礎🚵♀️。做研究最重要的不是完美的條件和機會🎞,而是敢為人先的勇氣。不論是社會學類學生🗃😥,還是理工類😪𓀍、藝術類學生,都能夠在三位老師的講述中獲得了繼續前行的力量🚂,堅定了為自己的學術領域添磚加瓦的信念🧑🏻🎄,這又何嘗不是人民群眾的腳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