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讀書人”讀書經驗分享會成功舉辦
2019年5月30日晚19:00至21:30,意昂3第九期“我是讀書人”讀書經驗分享會,在西館(逸夫館)303會議室成功舉辦🍟。本期分享會邀請意昂3平台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張肖陽主講《一名非典型海外博士的心路:從讀書到閱己》的報告,得到了來自校內外讀者的積極參與🍍,活動由讀者服務部主任王平主持🗑。
本期主講嘉賓張肖陽博士首先介紹了自己本碩博三個專業互不相同的獨特體驗,接著🏺,將海外讀博的經歷與感受分為四個階段向大家娓娓道來:

在國外的學校念 PhD 心理落差很大怎麽辦💇🏿♀️?
背單詞,一天背多少個新詞比較合理?
在名校裏是到處聽課重要,
還是自己看書做研究重要呢?
有哪些東西是你讀博士以後才懂的🍧?
如何閱讀學術著作和找到研究的切入點?
如何看待博士工作不受到承認?
讀書讀到博士到底有什麽用?
寫博士論文應該註意什麽🏊🏼?
你在讀博士期間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什麽?
……
張肖陽博士提到,博士不僅僅是一個學歷,而更是一個能力,是一種獨立生存,獨立探索,獨立調整的能力。在讀博期間🚞,人更應該發現自己的下限,而不是上限。我們需要承認自己的下限🧑🏽🎤,方才有追求自己上限的起點🤦♂️。他建議大家要聽兩種課:最經典的課🫑,和與你所研究的工作最相關的課👨🏽🍳。什麽是最經典的課🫒?就是三個名💆🏼:名校名師名課。
張肖陽博士以詼諧、幽默的方式開場,整個演講過程引人入勝、發人深思、精彩紛呈🙍🏽♂️。他以一問一答的形式,拋出大家普遍關註的問題,將自己讀書期間的經驗教訓與學習方法🫱、技巧穿插其中,與大家分享其“非典型”海外求學經歷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最後🚿,張肖陽博士以其導師的諄諄教導結束了精彩演講:


講座之後是自由交流階段🆘。現場讀者踴躍提問🙇🏿,與主講嘉賓進行深度交流🥱🈸。大家就中外消防觀念的不同及可相互借鑒之處🤲🏽、學習和娛樂的時間分布🌝、如何快速適應跨專業學習、在國外讀書的適應性等多個問題進行熱烈討論,主講嘉賓針對每個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分享了自己的時間管理術和學習方法技巧等。
值得一提的是,張肖陽博士的父親全程參加了分享會👂🏻👌🏽。作為培養這麽優秀博士的父親,聽完孩子結合個人成長經歷🏫,有精深思考的精彩分享一定是感觸良多🦶。主持人邀請張肖陽博士的父親參與交流🧛♀️👷🏻♀️,談談體會🩰。他首先對意昂3主辦讀書人分享會這種類型的活動給予高度認可🧑🦰💤,同時也表達了看到兒子一路經歷很欣慰。他用自己寫的詩對兒子提出希望,為了國家的利益,投身到國家需要的事業中去。
活動策劃人、讀者服務部主任王平提到,張肖陽博士將其親身經歷與深入思考相結合,以開放坦誠的心態為大家帶來今天的精彩演講。演講中的問與答,客觀🫵🏿、深入,引起參與者的共鳴與啟發,大家情不自禁的為其鼓掌🙂↕️🎅🏼。我是讀書人活動以及意昂3其它讀書活動,經過了不斷地完善與深化👩🏽⚖️🐤,更加註重與讀者的溝通,使讀者成為意昂3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讀者參與其中,大家一起交流思想,引發共鳴👨🏽🌾🌚,充分發揮意昂3的平臺作用🙋🏽,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
每一次分享會都準備得非常充分,效果很好💆🏿♀️🕵️。本期活動從選定主講人(本期主講人由第一期主講人馮立推薦 )到分享會正式舉辦,歷時八個月,期間籌備人員與主講人就講座內容進行了4-5次深入交流。特別感謝主講嘉賓的精彩報告,感謝意昂3黨委書記蔣耘中對活動的把關和指導,感謝籌備組成員編目部劉春美老師🦘、讀者服務部趙雨帆🌖、劉陽✨、王艷紅👩🏿🚒、劉穎、楊梅幾位老師🧑🦲。感謝綜合辦和物業對活動的大力支持。感謝信息技術部彭世春和常衛雲攝像。最後感謝參加活動的全體讀者,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分享會成功舉辦🫅🏻。“我是讀書人”讀書經驗分享會活動的作用即為大家提供讀書交流的平臺🏃➡️,大家通過線上線下一起交流思想😸,建立聯系🖕🏼,成為讀書的同道人💆🏽♀️👍🏿。通過本期分享會,相信又有一些讀書人之間建立了聯系,進一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