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滄桑迭變,中國歷代繪畫作品歷經浩劫,流散於世界各地,深藏罕現。為了讓學校師生更好地欣賞中國傳統繪畫🗣,美術意昂3特別推出“掇菁擷華—中國歷代繪畫高仿真精品展”🤸🏿,精選數十幅中國繪畫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精品高仿真畫,讓廣大師生近距離領略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精妙🪸,享受藝術盛宴。
1.《墨竹譜圖》
紙本水墨 元代 吳鎮
臺北故宮博物院 41.5x51.5厘米
吳鎮繪墨竹,善於用墨🥽,淋漓雄厚,為元人之冠🧯,用筆方面筆墨濃淡有致,非常富有情致。竹中間花🥐,穿插自然。“同以竹掩其畫🦹🏻♀️,鎮以畫掩其竹。其畫雖勢不能奪🎸,唯以佳紙筆投之💩🎠,欣然就幾,隨所欲為👃🏼,乃可得也。”
2.《蘭竹合作圖》
紙本水墨 清代 石濤 王原祁
臺北故宮博物院 134.2x57.7厘米
《蘭竹合作圖》是為石濤🌠、王原祁二人合作,石濤用淡墨、焦墨寫蘭竹🫱🏿,王原祁補坡石✳️,相得益彰。右上有題款識:"風姿寡艷之中隨意點綴,何物不成清賞𓀕,所既有寒水又發春花,新尚書亦應笑而首可⏏️,問翁老維摩,清湘石濤濟道人。"
3.《南枝春早圖》
絹本水墨 元代 王冕
臺北故宮博物院 151.4x52.2厘米
本幅以飛白筆法,畫一蒼勁挺拔的老梅幹由右下向上伸出,細而韌的枝條齊發,繁花萬蕊,累累疊現,生意盎然🔨,幾乎占滿畫面。花瓣是用墨線圈點組成,在全幅以淡墨烘染下,細小白花猶如積雪壓枝🏊♀️,更顯得高潔淡雅。王冕在題詩中又將梅花比擬為象征君子溫潤品德的玉,這也是王冕墨梅畫中常用的譬喻。
4.《林亭秋色圖》
絹本淺設色 元代 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 27.5x50.7厘米
圖繪樹木造形📙,幹細長🔩,分枝如蟹爪,為典型元朝承續宋代李成🤳、郭熙一派寒林畫法。圖繪群山連綿,樹木明凈,湖水清悠🚣🏿♂️📹,漁舟捕獲🤲。深秋空曠靜謐,遊人溪橋覓句。此畫無款🚑,映射出作者內心中對於遠離是非、歸隱安居的向往👱🏽♀️。用筆秀逸🌓,各有意境,頗得生機。
5.《明皇幸蜀圖》
絹本設色 唐代 李昭道 (傳)
臺北故宮博物院 55.9x81厘米
表現的是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避難入蜀的故事,此畫有數幅摹本流傳👨🏼🌾,這件傳世品可能是元人的摹本。畫面表現的在崇山峻嶺中唐明皇及其行從路途跋涉的情景💿🚣🏿♀️。畫家著意表現騎從行列自蜀道而行⏰,“初見平陸,馬皆若驚📸,而帝馬見小橋,作徘徊不進狀”。這一細節描寫🧏🏽♀️,對突出畫面中人物以及喚起觀眾聯想有著較大的作用。
6.《龔半千山水》
紙本水墨 清代 龔賢
遼寧省博物館 79x38.2厘米
圖繪崇山絕壁,一道清泉飛奔而下👩🏼🍼,茂林掩映中茅庵寂靜🕵🏿♂️,正是觀泉讀書好去處👶。此幅龔賢雖用積墨層層皴染而清氣可掬,非大手筆莫為,既註重傳統筆墨又註重師法造化,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畫法為基礎✋🏼,以宋初北方畫派的筆墨為主體,參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吳鎮及沈周等人的筆風墨韻🅿️,同時結合自己對自然山水的觀察和感受,形成了渾樸中見秀逸的積墨法🕵🏻。
7.《榴實圖》
紙本水墨 明代 徐渭
臺北故宮博物院 91.4x26.6厘米
紙圖繪石榴倒枝一枝,上掛成熟石榴一顆,業已開口而裂,榴枝蒼勁有力🛶,幾片榴葉附於枝上,突出石榴的飽滿和碩大。徐渭緣物寄情,以深山石榴自喻,沉痛地抒發了他那胸懷“明珠”而無人賞識🏸,被社會棄置的淒慘心情。
8.《松壽圖》
絹本設色 南宋 馬遠
遼寧省博物館 121.7x52.8厘米
圖繪山崖一角,蒼松斜伸。一文人閑坐石臺之上😕,仰目遠眺💳,旁側一童子持杖侍立。臨溪疏竹叢生,遠山寥寥而成🌰。山石用斧劈皴,松樹用筆奇崛🤡。畫幅上端有南宋寧宗趙擴行書七言詩一闋:“道成不怕丹梯峻,髓實常欺石榻寒。不戀世間名與貴,長生自得 一元丹。賜王都提舉為壽👨🏼🍼。”
9.《指畫怒容鐘馗》
紙本水墨 清代 高其佩
遼寧省博物館 148x67厘米
圖繪鐘馗立像,雙目有神,虬髯豎起,右手指向畫外✴️,與雙目所視一致。左腳前踏,身軀配合協調。衣紋飛揚,線條勾勒柔中帶剛。
10.《仙山樓閣圖》
紙本設色 明代 仇英
臺北故宮博物院 118x41.5厘米
繪群山高聳,白雲縈繞山腰😣;山腳下翠竹蒼松,一座樓宇印入眼簾,閣中兩人相向而坐;另一座樓閣依山石而建,雄偉壯觀,臺前流水潺澉👉🏽🔭。此圖構圖左右對稱,趨於平衡👱🏻♂️🫳,墨色輕淡柔和🚴🏿♂️,色調明快⁉️。
11.《步溪圖》
絹本設色 明代 唐寅
故宮博物院 159x84.3厘米
繪山峰壁立,雲靄迷蒙。山腳處一人徐步緩行,衣袖隨風飄舞,隱士意境由然而生,另一人與之相對而立,神態怡然🪧。平岡處樹木成林,板橋溪流🧑🏻,山風颯颯有聲,意境空曠荒疏。
12.《古木寒泉圖》
紙本設色 明代 文徵明
臺北故宮博物院 194.1x59.3厘米
圖繪松樹和柏樹相依生長,柏樹虬枝盤曲🛴,枝幹四散張開,松樹桿直葉茂;山石層層疊疊🧘♂️,直到畫頂,一道瀑布自山頂飛泄而下,如一道白練耀眼。整幅畫面比較繁雜🎬,但畫家以老練的筆墨畫出了景色的層次,且後面的一道瀑布讓畫面更加清爽👩🏭🐎。
13.《冬日嬰戲圖》
絹本設色 北宋 蘇漢臣 (傳)
臺北故宮博物院 196.2x107.1厘米
此幅繪姐弟二人在冬天庭院裏玩耍的情景, 以長而圓潤的線條,畫出衣紋🫵🏼,再仔細點染衣服上的花紋,賦予衣服華麗柔軟的質感。畫面配景所植的花木如梅花、山茶等,用以暗示著冬令時節,畫家卻利用溫暖的紅、黃色系🥁,將畫面安排得明麗爽朗,組成一派和諧而溫煦的冬日情景。
14.《南山積翠圖》
絹本淺絳 清代 王時敏
遼寧省博物館 147x66.6厘米
繪南山松柏常青蒼翠,寓意“長壽”,遠處山脈連綿🤹🏽♀️,雲霧穿插山間;山中松柏蒼翠💆🏼,林中樓閣隱約顯現⛹🏿♂️,一泓瀑布如白練傾瀉;山腳水流潺潺,積翠蔥芊。所繪山石結構頗似黃公望,樹木⛓、山巒又近於王蒙👨🏿🚀👩🏽🏭。
15.《柳塘聚禽圖》
紙本設色 元代 夏叔文
遼寧省博物館 127.9x66.7厘米
圖繪河灘岸邊一處之景象,河灘裏一對鳧相互張望,戲水玩樂;岸上柳條如絲👨🏽🍼,樹上樹下數對飛禽覓食😕、鳴叫,空中幾只仍向這邊飛來;近處一只長尾鳥立於湖石上,高傲斯文。夏叔文,元代畫家🤸🏿🏌️,善畫花鳥,生動自然🧑🏻🤝🧑🏻。
16.《丹楓呦鹿圖》
絹本設色 五代 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 118.5x64.6厘米
圖繪秋日楓林中,群鹿嬉遊憩息的情景🧜🏽♀️。畫家用色鮮艷📙,樹葉或亮黃,或紅紫🫲🏻🏂🏻,數只梅花鹿掩蔽其中,它們抬頭張望,似也沉浸在這如花海的風景中🌮🙍🏽♀️。此幅後經專家認證🤌,為契丹繪畫藝術的代表作之一。
17.《宮樂圖》
絹本設色 唐代 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 48.7x69.5厘米
畫後宮女眷共十人,圍坐在一張長方大桌的四周🤹,有人飲茶🚆,也有人正在行酒令;上方的四人,則是吹彈樂器,替這一場宴飲的人助興。她們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胡笳🤽🏿♀️➝、琵琶⛱、古箏與笙👨🏽🏫。站立的二名侍女當中🫃🏼,還有一人手拿拍板🩶,敲打著節奏。雖然全畫描寫的是奏樂與飲茶、喝酒的場面,但每個人臉上漠然的神情,卻又道盡了宮中日月長的無奈。
18.《荷花鴛鴦》
絹本設色 明代 陳洪綬
故宮博物院 184x98.3厘米
作品用筆工致而不顯刻板,著色醇厚而不流於俗膩,畫風素潔明快,既有應物象形的寫生功底🧑🏼🦰,又不乏變幻合宜的適度誇張❤️,畫面呈現出繁與簡🧀、疏與密、剛與柔對比變化的和諧與統一。
19.《三友百禽圖》
絹本設色 明代 邊文進
臺北故宮博物院 152.2x78.1厘米
繪山石💂♀️💡、竹木🤸🏻♀️、花枝、鳥兒近百只😏,種類繁多🧑🏽💻,鳥兒們聚在一起歡呼雀躍,相談甚歡。此圖中各個禽鳥的動姿刻畫得生動活潑,諸鳥細致入微的描繪👩🏼🎨,使大多鳥類品種可辨🥼,布滿全幅的構圖💕,呈現“茂密”的特點🦹🏼♂️,畫風工細精微又富裝飾性🧍🤗,堪稱邊景昭最具宮廷花鳥特色的佳作。
20.《九龍圖》
紙本淺設色 南宋 陳容
波士頓美術館 46.3x1096.4厘米
本幅所作正如小傳上所說,飛龍騰蟠於水天。 龍的軀體盤旋矯健,須目噴張,爪痕奮攫🍡,雲氣繚繞全身💅,軀尾時隱時現,展現了淩駕於九重天際的磅礴氣勢👃🏻。 而粗勁的線條,勾出龍的外形,以濃淡墨色暈染🤵🏻♂️,其主要的雲霧更是以淋漓的水墨,運筆迅捷,不帶筆痕;迷蒙彌漫的景象,渴墨掃出的漩渦🧒🏼,飛龍騰起時的勁勢疾風,表現了龍行雲布雨的神力🗡。
21.《達摩至慧能六代祖師圖》
絹本淺設色 明代 戴進
遼寧省博物館 33.8x219.5厘米
此幅畫又稱《達摩六代祖師圖》🚴🏽♀️,描繪的是禪宗自菩提達摩到六代祖師慧能的形象🏝🥝。圖上不同時期的祖師在山洞裏⚓️、深山裏等靜謐、清幽之地打座念佛的場景,詮釋“佛在心中”的禪悟。此卷用筆在有法無法之間,戴進不囿於前人成法,被推為浙派祖師🤳🏻,似與禪宗暗合。
22.《搜山圖》
絹本設色 南宋 佚名
故宮博物院 53.5x533厘米
此卷是南宋末或元初人的手跡,表現的是民間傳說二郎神搜山降魔的故事,所以也稱為《二郎神搜山圖》。人物用工筆重彩🧜🏼,衣紋用鐵線描,剛勁有力,形象刻畫生動傳神,非凡手可及。山林樹木皴法豪縱,近乎南宋劉松年的風格。
23.《重屏會棋圖》
絹本設色 五代十國 周文矩
故宮博物院 40.2x70.5厘米
圖中描繪的是五代南唐中主李璟的宮廷行樂生活。圖繪擺設精美的室內,四位身份高貴的男子於棋桌前的情景。他們神態各異🤡,舉止不同,有的催促落子,有的舉棋不定🆑,有的觀棋不語,真實地反映出觀棋者與弈棋者不同的神態⏲🤾♂️。由於此圖背景的屏風中還畫有屏風,因此人們稱此圖為“重屏”圖。它受到了歷代畫家廣泛的傳移摹寫,故宮所藏的這幅畫即使不是周文矩原作,也應是接近於原作的宋人摹本精品。
24.《鵲華秋色圖》
紙本設色 元代 趙孟頫
臺北故宮博物院 28.4x93.2厘米
畫卷構圖簡潔🦟,在一廣闊水澤坡岸間,右為尖聳的華不註山,左側是渾圓鵲山💽。畫中坡岸林木🥩,與董源山水母題十分接近,然經趙孟頫的筆墨與設色後更具生趣,成一秀麗可人的自然佳景。
25.《五馬圖》
紙本淺設色 北宋 李公麟
東京國立博物館 29.5x225厘米
以白描的手法畫了五匹西域進貢給北宋朝廷的駿馬🧑🚒,各由一名奚官牽引。每匹馬後有宋黃庭堅題字,謂馬之年齡🧑🏼、進貢時間、馬名🤦🏿♂️、收於何廄等💆🏽,並跋稱為李伯時(公麟)所作。五匹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依次為: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𓀋👩🏽⚖️、照夜白、滿川花🦜👨。而五位奚官則前三人為西域裝束🦮,後兩人為漢人。
26.《寒雀圖》
絹本設色 北宋 崔白
故宮博物院 25.5x101.4厘米
圖繪枯木及9只麻雀飛動或棲止其間的情景。9只小雀依飛鳴動靜之態散落樹間,自然形成三組。構圖巧妙,布局得當,在動與靜之間既有分割又有聯系🤦🏽♀️。作者以幹濕兼用的墨色🐊、松動靈活的筆法繪麻雀及樹幹👮🏼♂️。麻雀用筆幹細,敷色清淡。樹木枝幹多用幹墨皴擦暈染而成🥫,無刻劃痕跡🧔🏿♂️😰,明顯區別於黃筌畫派花鳥畫的創作技法,改變了流傳百年的黃筌畫派的一統格局,推動了宋代花鳥畫的發展🥃⤵️。
27.《遊春圖》
絹本設色 隋代 展子虔
故宮博物院 43x80.5厘米
此畫是畫家唯一的傳世作品✡︎,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存世最古老的畫卷。畫上樹木成林,桃花點綴枝頭,山青水秀,景色優美,三五行人遊春賞花;遠處煙雲飄渺中,似在仙境。畫家以青綠重著山水,用泥金描繪山腳,用赭石填染樹幹👏,遙攝全景,人物布局得當🍛,開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畫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28.《清明上河圖》
絹本設色 北宋 張擇端
故宮博物院 24.8x528.7厘米
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構圖采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采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裏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在多達500余人物的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有條不紊🌐,同時又具有情趣。
29.《千雁圖》
紙本設色 明代 王守謙
遼寧省博物館 32x890.1厘米
此卷畫秋雁成陣展翅南飛,途經雁磧時🙌,群雁飛鳴、遊泳、棲宿、雁警之整個情景。此卷從畫面構思、位置🫱🏽、落墨、設色,處處都顯示著作者對於北雁南飛的遷徙活動的了解🏃🏻♀️,並且表現技巧方面也很嫻熟🥈🤸🏽♂️。在群雁的活動中又生動地描寫了雁與雁之間的友愛👩🏽🎤、互助、團結的習性,寓以自己對於當時世事的主觀感情寄托。
30.《梅花水仙圖》
紙本水墨 明代 錢穀
遼寧省博物館 34x392厘米
此卷寫秀石、水仙及梅花🙅🏼♀️,頗有意趣🙆🏿。一株梅樹占據中間,枝幹遒勁🫏,梅花盛開,樹下右方秀石獨立🫶🏿,水仙與修竹從石後探出,畫後一紅衣鬥篷老者註目於眼前景物,通過其衣飾,表現畫中是寒冬季節。構圖嚴謹🦒,用筆精妙🧚🏻♀️,文人畫意彌散其間🥙。
31.《富貴白頭圖》
絹本設色 清代 居廉
故宮博物院 132.5x75厘米
此幅繪牡丹艷放,在春風中姹紫嫣紅🏂,爭奇鬥妍,引得蜜蜂👩🏻🦯、蝴蝶在花間流連嬉戲🖕🏿,石上停息著一雙白頭翁鳥🏊🏼♂️,神態嫻靜,與喧鬧的蜂蝶相映成趣。湖石堅實厚重,襯出花卉的秀美。
32.《桂菊山禽圖》
絹本設色 明代 呂紀
故宮博物院 192x107厘米
此圖為工筆重彩花鳥與寫意樹石相結合的作品。所繪主體花鳥:綬帶鳥😟、八哥🏄🏽🥕、桂花、秋菊,均屬於祥瑞🥧、珍貴之物,寓有富貴長壽和君子節操含意,內容明顯地反映了皇家的藝術和審美旨趣。
展覽時間:
2024年12月18日起
展覽地點:
意昂3平台美術意昂3二、三層高仿真畫展區
歡迎大家到館品鑒、賞析!